纲举目张 三纬一体 | 高校一网通办“十四五”规划发展规划思考

2020-09-302100

在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面对新时代和信息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信息化的“十四五”规划应围绕学校发展改革、开放创新而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AI5G等新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加快转变办学与管理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新机遇政策文件的不断释放,一方面规范、引导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新的战略布局指引了方向。同时,“一网通办”的建设不断推进与学校管理、科研、办公、学习、生活等各业务深度融合,高校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随着信息化建设而不断提升推动为师生服务全程+全时。在技术引领和互联网+趋势下,通过多方合作、共建共享,构建健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适应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


十三五工作已然收官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启

高校一网通办如何规划

以什么样的视角谋求进一步发展?

将办事大厅简单翻版或更名即为一网通办

夹缝院系信息化服务诉求如何解决

师生用户的碎片化服务还只是碎片形式?

……

这些困扰各大高校的问题,在我们的多方探讨、交流和学习总结后,似乎有了答案。本文将从“校级”、“院级”、“师生用户”三个层次的需求和愿意出发,提出“一网通办”的全新规划和落地方案。

校级:化巩固一网通办,以开放的体系拥抱流程再造


目前,诸多高校已经建设完成一般意义上的“办事大厅”,其实质多是停留在将线下流程与服务“数字化”的过程,对于解决师生办事难、难办事的问题已经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办事大厅的建设,背后还意味着校级相关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系统集成、服务融合”,这就为向“一网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管理基础。单纯从服务事项数量上堆砌,办事大厅似乎已无事可做,后续发展乏力,我们应将“一网通办定位于流程再造的长期过程,立足于服务再造,牵引和促进理念再造、架构再造、监督再造、绩效再造的过程。如此一来,纲举目张之下不难发现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构筑流程再造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系统在“人、财、物、文、事”管理上已经积累了诸多系统并发挥着重要的管理作用,而“一网通办”的各项服务的需求、产生、演变过程也需要统一管理,通过不断深化、持续梳理,各级部门和用户积极参与,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各系统、流程、应用纳入规范管理,将在线收集的碎片化需求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纳入相关业务域,进行流程细化,形成全局性的服务规划蓝图,并对服务环节、服务操作等进行系统关联,其状态、进度进行清晰的展示,衍生出一网通办的建设“作战指挥图”,在理念上实现由管理部门为本向以师生服务为本的理念再造,在服务模式上实现由科层式审批向扁平化服务的服务再造


融合门户加持三张清单”,实现监督再造

“三张清单”的方式定好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审批和服务清单,并基于流程再造管理平台的管理,将一网通办”中的各服务事项厘清相互依赖与关联。根据部门、业务及事项的耦合程度,将三张清单及其事项清晰展现,加速和带动相关服务的再造和上线使用


个人数据+数字大脑,评价与绩效再造

针对个人尤其是各级流程服务的办理者,可以适时通过个人数据中心,知晓服务的数量、用时等数据,并可纵、横多个角度进行对比,用数据方式直观体现个人绩效。对师生个体来讲,也不再是简单地等待和接收服务,而是参与到服务交付过程,并可做出相关建议和评价,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而对于管理者,借助于“一网通办”数字大脑,方便直观地对建设内容、服务过程、用户满意度评价等多项指标进行概览,纵横多个纬度展示信息化动态过程、阶段成果、深化趋势,三位一体地促进绩效和评价再造

院系需求上升、应用下沉


在校园信息化不断广泛被应用的情况下,传统的管理系统等“头部”应用建设成果显著,院系部门信息化建设却一直被边缘化,院系应用因为其“长尾”应用的特点得不到重视,无法真正体验到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便捷……那么,院级如何站在校级平台上发力?院系部门信息化路在何方?一网通办模式正是院系信息化应用建设的契机。

将校级信息化平台比作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花园,院系信息化建设借助于“一网通办”的水、土等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多种模式繁衍生息,成为百花园中的一枝特色。其方法就是打造一个面向院系的业务中台,向上可以与学校既有的门户、数据、认证、移动、支付等平台对接,获取校级的平台支撑能力,获取院系自己的特定数据和用户范围。在校级平台赋能后,院系可通过移植、嫁接、栽培等手段,快捷构建个性化、特色化、接地气的融合应用。


移植——针对校级公共应用

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建设的全校性应用,如工资查询、成绩查询、请假申请……,院系可以通过业务中台直接封装,开放到院系二级门户市场,在实现无差异的应用时,实现个性化服务封装,彰显院系特性,丰富服务事项

嫁接——针对业务中台私有云应用

各院系可以对日程、会议管理、问卷调查等校园私有云服务进行授权范围内的使用与管理。这种模式对于校级是统一管理和升级,对于院系是租户模式,将共性服务集中化建设、个性化管理,实现院系应用的嫁接并最大化私有云的使用价值。

栽培——针对级平台无法满足的应用

借助业务中台的能力接口,获取相关的院系权威数据,进行自主开发,统一管理和发布,符合校级统一运行管理的规范,又保障了个性化应用的建设,实现应用的栽培。并可将优秀的应用进行推荐,经校级审批后开放给全校使用,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生用户个性化、智能化、集约化诉求


办事大厅作为资讯、服务的集合体,有资讯、公告等通用开放信息,也有办事指南等业务声明信息,这些碎片化的服务构建思维与用户办事模式并非如出一辙。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业务场景,进行引导式的业务服务,将这些碎片化的服务进行个性化、智能化集约化呈现。

师生用户进入“一网通办”无非三件事,我要“查、约、办”。因此,在业务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业务场景和用户身份的不同,展现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个性化的业务服务

借助业务管理与一网通办的“数字大脑”,梳理学校业务日历、紧跟业务周期,围绕师生用户的行为习惯,并通过相关算法启发并引导,形成相关服务事项分类。让用户方便地一键式的像“购物”一样使用“服务”,省去用户检索和猜测的时间,并辅以AI问答、推荐、收藏应用等功能,实现智能化

部分业务可进行线上线下结合,如成绩单、在校证明、贷款证明等,方便师生用户7*24时的自助打印、获取。业务流程的串联促使办事大厅从用户使用感知上就不再是一个多窗口、共享式的业务堆砌。应用市场收起,对于某一次登录的师生,就是解决好一类甚至是一件事,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集约化的“一网通办”,这种诉求应该是随我所想、随需而变的引导式、自动化的服务过程。

如此一来,以便捷用户为导向,充分考虑各种数据、服务、流程的整合、融合,才能体现“一网通办”的建设宗旨与师生服务内涵。

校级、院系、师生三纬一体,这是不是我们期望看到的“一网通办”的发展和建设方向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苏迪科技始终致力于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一直在“一网通办”解决方案建设与用户服务过程中持续发力。我们将用户的使用价值与运维管理视为己任,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管理改进,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贴身的服务。